top of page

創傷與復原

  • 作家相片: 李曜安諮商心理師
    李曜安諮商心理師
  • 2024年9月6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|沐慕身心診所 李曜安心理師|

你會不會常常在想:「為什麼那些傷害自己的事情都過去這麼久了,可是痛苦就是揮之不去?」不願再提起的黑暗從生活的縫隙滲透,像是鬼魅般存在,反覆侵擾自己努力建構的穩定生活?

有時是在獨處的時候,突然間情緒湧現、陷入低潮,只能癱軟在地;

或當你感覺到別人的靠近,一句話、一個眼神、一個不經意的觸碰,都讓你驚嚇不已;

也可能是在某個說笑的聚會場合、某段交談內容中、映入眼簾的某個物品/畫面,

過往受創場景衝撞而來,就突然陷入一些不明所以的精神症狀中,像是焦慮、憂鬱、強迫、暴食、成癮、解離、自傷行為……

過去的片段畫面反覆在腦中回放,時間彷彿停滯。

.

也許你經歷過長期受虐(或嚴重忽略)、性侵、家暴、目睹家暴、嚴重霸凌、政治創傷等人際暴力創傷,

曾經傷害你的對象可能正是你信任、依賴、也需要的人或群體,

被傷害的場景歷歷在目,多樣又複雜的情緒交織混淆、雜亂無章。

有些受害者害怕公諸於世的污名與歧視選擇隱忍;而有些受害者在求助之際,反倒因為外在條件、人際關係、權力位置不同等政治不正確因素,使得真正的受害者被檢討是不是自己的言行舉止有問題,導致被不當對待。失去得到幫助的機會。

長期暴力下,受害者容易形成負面自我概念,人我界線模糊、自傷衝動行為,甚至過度認同施暴對象而轉向成為施暴者/行為人。

以為選擇沉默或是刻意遺忘是能夠保護自己的方式,實則效果有限。時間在前進,年紀在增長,但內在心智狀態仍停留在受暴發生時的年紀。繼續想,得承受痛苦;不去想,又常常被無預警的情緒回憶撞擊;

嘗試找尋安全可以信任的朋友或伴侶,期待對方可以拯救自己脫離困境,但若過度依賴並把對方理想化,可能會使自己陷入一個困境:極度恐懼失去對方,反覆思酌對方會不會無法承受,終將會離開自己,屆時又剩自己一人孤苦無依。因此隔絕部分自己,關係的雙方都在承受這隱形的壓力。而有些人甚至會先離開對方,就不用感覺被丟下,但也把自己推向孤苦無依的困境。

.

無論在個人內在感受,或是外在行為表現都反覆呈現內部矛盾衝突,也呈現信任關係難以建立的難題。

的確反覆整理情緒的過程並不容易,但透過穩定有品質的治療關係,讓這些被抑制的傷痛與內在衝突有機會被自我接納,收編為真實記憶的一部分,安放保存,不再隨意肆虐啃食心靈。

.

《從創傷到復原》的作者赫曼指出,復原的過程可分為三階段:

一、安全感的建立,進而重建信任關係:恢復力量及主控權是建立安全感的方式。從專注於身體掌控開始,包括理解病症及其影響;身體機能調節,如飲食、睡眠、運動;創傷後症狀處理;及自傷行為控制。再向外擴展到環境的掌控,包括安全環境建立、財物安全、能自由移動、自我保護。

二、回顧與哀悼;面對過去固然重要,保障安全也是。在治療過程與治療師一起決定,保有討論空間,面對彼此差異都能自由提出。而創傷事件以外的生活也需要被完整述說,建構出過往與現在的連續性,生活也才得以流動,讓過去存放在記憶中,好好哀悼失落。

三、重建與正常生活的連結,包括和自己的連結以及與社群的連結。適應新的人際關係與環境的歷程並不容易,需要重頭學習一般人生活中正常的互動模式,覺察容易陷入剝削關係的陷阱;學習有意識的選擇面對危險;最後,和自己和解。然後,恢復適當的信任能力,與人的關係保留彈性空間,願意嘗試發展深刻情誼、親密關係,也能對存疑不可靠者保留立場。在保有自我觀點、感受、企圖之時,能尊重他人,保持健康界線(即健康自戀/自信)。


承認自己需要被幫助是勇敢行為,願幸運存活下來的你終有機會發現世界還有美好與樂趣。




 
 
 

Comments


台北市中山區四平街20號5樓

(松江南京站8號出口左轉)

02-2581-7765

平日14:00—17:00 | 18:00—21:30

  • alt.text.label.Facebook
  • alt.text.label.Instagram

©2024 沐慕身心診所 版權所有

bottom of page